作者:李璇等
本文转载自: 瞭望东方周刊(ID:lwdflwdf)
近日,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,华北雨势强盛。河北邯郸、邢台等地出现大范围强降雨,局地为暴雨和大暴雨。8月12日,北京平均降雨量40~80毫米,为大雨到暴雨量级,局地降雨量达到200毫米以上。
降雨“主战场”的北移并未减少南方压力。洪水浸泡、风浪和局地降雨的叠加影响仍在,沿海地区防范台风的警报随时拉响。
7月,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等地有20个国家级观测站突破日降雨量历史极值。23个省(区、市)38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。
强降雨以及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,会导致城市内涝灾害。近年来,我国发生过内涝的城市已有300多个,在内涝灾害严重程度上,南北方城市几乎呈现出一致的特点:即影响范围广、持续时间长、破坏力强大。
让城市内涝不再发生,是市民一年又一年的殷切期待。增强城市防洪治涝能力,需要经济有效、绿色生态的针对性措施,需要修复水生态、涵养水资源的系统性方案,更需要持之以恒,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耐心。
7月30日下午4点多,古城西安迎来一场暴雨。强降雨导致许多路面积水严重。
水利工程:防涝重器
城市治涝,要给水留有充足的行洪空间。
8月4日,台风“黑格比”在浙江登陆,受台风影响,温州内涝严重。
尽管多地都定过“小目标”,确保2020年全面消除城市内涝,然而,2020年入汛以来,从广州到天津,从温州到重庆,“城市看海”顽疾难去。
本刊记者查阅《中国水旱灾害统计公报》发现:2006年至2018年,我国平均每年有151座县级以上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。
有人质疑:我国的大型水利工程,难道没有发挥作用吗?
三峡工程
洪灾之下,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——长江三峡工程,再次成为焦点。
“三峡工程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?”有网友直接质疑:三峡水库到底是“减缓灾情”还是“雪上加霜”?三峡大坝“气势磅礴”的泄洪,是不是让中下游地区的洪灾更严重?上游重庆市区的被淹,是不是因三峡大坝的拦水所致?
“一些人误以为三峡大坝‘喷薄而出’的泄洪是让大坝下游地区的洪灾‘雪上加霜’,其实正好相反。”中国三峡集团总工程师张曙光称,三峡大坝不仅拦腰削减了来势凶猛的天然洪峰,而且何时泄洪、泄多少量,都有科学测算,保证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有安全余量。
在他看来,此次重庆出现洪涝,证明当地亟需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。“比如这次洪水流量达80年之最的綦江,如果建有足够库容的调蓄水库,重庆的汛情就绝不会这样了。”
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,三峡工程从构想提出,到规划、设计、论证及建设过程中,各种质疑声音一直存在。一些声音不仅误导了社会公众,甚至影响了其他重大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。
譬如,“早就列入国家相关规划、一直被搁浅的金沙江虎跳峡水库,如果建起来的话,今日三峡工程的防洪压力就会大大缓解,今天整个长江流域的洪灾情形也会大不一样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。
洪涝之间
7月13日召开的“防汛抗旱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”上,水利部表示,未来三年我国将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,总投资约1.29万亿元。
新世纪以来,我国已投入运行了一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,如三峡工程、小浪底工程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、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等。
要厘清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对城市内涝的作用,不妨先厘清“洪”和“涝”的关系。
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程晓陶表示,受暴雨影响、排涝系统集中排放,导致河网水位升高,是因涝成洪;如果河流水位过高对排水系统产生顶托,甚至倒灌,就是因洪致涝。
以三峡工程为例,其对武汉等地的防洪作用毋庸置疑。
“武汉若单独依靠堤防,可防御20年~30年一遇洪水;三峡工程的建成则改善了长江中下游包括武汉的防洪形势。”张曙光称,今年长江第1、2、3号洪水期间,由于三峡工程的拦洪,降低了汉口河段的洪峰水位,有效减轻了武汉地区的防洪压力。
进一步说,也就降低了顶托、倒灌产生的“因洪致涝”风险。
如果没有三峡工程,今年洞庭湖城陵矶地区和鄱阳湖湖口将超保证水位,部分分蓄洪区将分洪运用,武汉段汉口站水位将更高,长江中下游城市的洪涝形势也必将更加紧张。
“为什么2010年、2012年和2016年出现比1998年更大的洪峰时,我们反而保证了江汉平原安澜?”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认为,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技术手段——以三峡为骨干的水库群联合调度、拦洪削峰错峰,大大减轻了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。
水利部近日批复的《2020年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运用计划》显示,经过多年来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,长江流域联合调度体系中的水工程总数已达101座,其中控制性水库41座,总防洪库容598亿立方米。
城区蓄滞洪工程
相比大江大河上的水库、大堤,城区蓄滞洪工程的作用或更为直接。
早在2014年,九三学社中央提交《关于防治城市内涝的提案》,就明确指出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,城市建设规模逐步增大,水泥屋顶和路面等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多,城市自然的滞洪调蓄能力越来越小”,并建议“防止城市内涝,建立城市蓄洪区”。
此间,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亦呼吁:“城市治涝,要给水留有充足的行洪空间”。
在山东省东营市,投资29.04亿元的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刚于6月30日顺利完成主体建设任务。
该工程位于东营城区东南部,根据规划,蓄滞洪区总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,总蓄洪能力4000万立方米,由南部、北部两个蓄滞洪区相机调蓄。
工程建设组组长周天奎介绍,当小雨来时,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南北部蓄滞洪区可有效收储雨水;遇到台风强降雨时,可启动蓄滞洪区分洪,有效解决中心城区内涝问题。
在福建省福州市,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正在推进。
据了解,该工程总投资33亿元,是福州城区有史以来最大水利工程,将在闽江北港北岸文山里上游设五矿泵站,沿福州北面山区开挖引水隧洞,经八一水库、登云水库,最后至魁岐汇入闽江。主隧洞全长约30公里,沿线设5条补水支洞、12座截洪枢纽、6座控制闸。
建成后,汛期可泄洪缓解福州城区内涝,枯水季可抽取闽江水补给内河。
至于我国最大的蓄滞洪工程,则要数湖北省荆州市的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。
作为2014年国务院确立的172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,该工程在洪湖市东部筑起围堤,形成面积877平方公里,容积61亿立方米的分蓄洪区。整体包括新建腰口隔堤、高潭口泵站二站、洪湖主隔堤等工程,总投资约48亿元,预计2022年完工。
湖北省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张祥彬称,如遭遇1954年、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,该工程将成为保护大武汉、江汉平原和荆江大堤的一张王牌,为湖北防洪保安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在今年的汛情中,该工程亦迅速反应,由“建”转“防”,高潭口二站正式参与到荆州市河湖泵站的统一调度,3台泵站机组全部开机,24小时抢排洪湖内涝,为四湖中下区及洪湖市排涝纾困解压。
免责声明:星火智库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正确价值观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欢迎致电(同微信)18530014218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或依法处理。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inghuozk.com/142122.html